“比如,农民已批宅基地,不能因现状种玉米、蔬菜等,就按照耕地管理阻止个人翻建。应充分考虑地类来源的合法合规合理性,综合管理信息作出用地性质判断。”王华斌说。
针对以往出现的个别地方简单机械运用调查结果,执行政策出现偏差等情况,王华斌说,自然资源部会同林草等部门开展了多次业务培训,促进基层部门准确理解管理政策,规范运用调查监测成果,坚决纠正“唯技术论”、简单依据调查数据进行管理,损害农民利益等行为。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是自然资源管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决策参考。
王华斌介绍说,为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自然资源部调查监测司调整优化调查规则,提升调查监测工作效能。比如,针对国土调查与森林草原湿地调查因标准不一致导致的数据打架问题,2025年自然资源部加强部局协同,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时点、统一平台”等要求,实现数据联动更新,推动形成各级自然资源和林草主管部门共建、共认、共享、共用的林草湿荒调查监测成果,加快建成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现状“一张底图”。
再比如,以前国土调查工作中,每年年底统一组织开展卫星遥感监测,提取疑似变化图斑下发地方开展实地调查举证。地方反映集中下发图斑量大,时间紧、任务重。2025年,自然资源部调整优化工作流程,不再集中下发疑似变化图斑,充分依靠基层力量据实开展调查,支持各地把调查工作做在日常,缓解年底集中调查的工作压力。同时,强调调查工作应据实反映调查时点的真实状况,坚决杜绝不顾客观情况、通过突击整改等行为影响调查成果真实性,乃至损害农民利益等行为。
央广网北京6月20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王泽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自然资源部表示,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历史占用耕地种树种果种茶等造成的耕地流失问题,将积极引导各地实事求是,给足合理过渡期;按照“认定一批”“恢复一批”“置换一批”的方式,逐步有序分类处置。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保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一度出现占用耕地种树种果种茶等情况。这些项目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急于恢复,相关地方将面临失去增收产业,甚至有返贫风险。这些“被占用耕地”,该如何处置?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唯有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保有足够规模的耕地,才能将粮食饭碗端稳端牢,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司长贺勇表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贺勇说:“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不能突破,也不能变通突破。按照有关规定,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良田粮用始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大原则。在现实中,一些过去占用耕地种树种果种茶等情况,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急于恢复,相关地方将面临失去增收产业,甚至有返贫风险。”
那么,这些被占用的耕地,该如何处置呢?贺勇表示,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历史占用耕地种树种果种茶等造成的耕地流失问题,要实事求是,给足合理过渡期,按照“认定一批”“恢复一批”“置换一批”的方式,逐步有序分类处置。
贺勇表示:“过渡期不是无限期,最终还是要解决的。如何解决?在调研过程中,一些基层同志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我们统筹分析研判后,提出了‘三个一批’的解决办法。认定一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对耕作层良好、符合耕地认定标准的,认定为耕地并进行严格保护;恢复一批,就是对集中连片、具备良好灌溉条件且易于恢复的,结合农民意愿、产业发展、作物生长周期等,分阶段、分批次逐步恢复;置换一批,就是对质量较差、坡度较陡等确实不适宜恢复的,有序退出耕地保护范围,置换适宜作为耕地保护的地块,确保耕地实至名归。”
在山东省德州市,“置换一批”,成为优化布局的创新之举。德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赵攀介绍,由于部分耕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耕种效益低且保护难度大,通过合理的置换机制,能够优化耕地空间布局,提高耕地的整体质量和利用效率。同时,又能更好地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将分散地块整合为集中连片农田,便于推广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能。
赵攀表示:“比如,德州市夏津县部分乡镇土地沙化严重,粮食产量很低,我们就转型为桑葚特色种植,还荣获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另外,对于大田中间的林地,既影响机械化作业,树荫遮挡也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采用置换的方式,与适林耕地进行置换,可以实现林地、耕地两方面的集中连片。近年来,我们落实国家关于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改革部署,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建立联合验收机制,明确只有符合选址要求、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的补充耕地,方可报备用于非农建设落实占补平衡,从制度层面确保‘占一补一、占优补优’。”
近年来,我国通过划定并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保住了优质耕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同时,作为一种刚性约束,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遏制了各类非农建设对耕地的无序占用,限制了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贺勇表示,在调研中,也有很多基层同志反映,永久基本农田管理存在“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问题。
贺勇说:“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农业农村部研究起草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初步考虑是,以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为目标,建立‘优进劣出’的管理机制,推进永久基本农田更加集中连片,逐步提高优质耕地比例。在优化布局的过程中,对基层反映的一些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配套设施难以落地的问题,我们在办法中作出了明确的政策安排。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农业农村部加快推动办法出台。”
在坚持永久基本农田刚性约束的同时,兼顾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不难看出,这些新的办法和路径不仅关乎粮食安全,也照顾到民生福祉。贺勇表示,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管理部门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行严格保护,又需要全社会树立齐抓共管的主动意识;自然资源部将不断完善并推动更多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的政策措施落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贺勇表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都离不开耕地,在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还要统筹处理好与农民利益、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通过广泛开展调研,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声音,自然资源部从实际出发,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优化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力求让基层可感可及,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